2021年8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法》,规定“国家加强监察学科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监察专业或者开设监察课程,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监察官后备人才,提高监察官的专业能力”。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在法学学科门类下增设一级学科“纪检监察学”。2024年1月,纪检监察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目录正式发布,该学科由“从无到有”迈向“从有到精”的高质量建设阶段。
构建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已成为学科建设的“龙头工作”。在此背景下,《廉政瞭望》围绕“构建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这一主题,专访了ag娱乐-ag赌博-亚游集团
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纪检监察协会学科建设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市纪检监察协会副会长常保国。

常保国接受廉政瞭望记者专访(熊力/摄)
构建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迫在眉睫
廉政瞭望·官察室:常院长,可否请您结合纪检监察工作和纪检监察学科的建设,为我们介绍下当前构建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常保国:纪检监察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纪检监察工作不断走向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纪检监察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亟须理论创新指导和通过学科化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力量,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纪检监察学科应运而生。
构建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反腐败与廉政建设理论体系创新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来反腐倡廉实践,尤其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工作伟大实践的经验需要进行学理性阐释、学术化表达和体系化建构。构建中国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能够有助于预防、解决反腐败斗争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监督、执纪、问责等反腐败过程是个整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用全周期管理方式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将腐败治理视为系统工程,要求从组织体系到运行机制实现全过程协同,也就是一体推进“三不腐”体制机制,这种理论来源于纪检监察实践,也指导着我国的反腐实践。
构建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纪检监察学是研究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理论、制度、实践的综合性学科,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和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科作为29个哲学社会科学一级学科之一,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势在必行。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能够为纪检监察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学理指导。近年来,中央纪委多次指出要加强加快纪检监察学科建设,目前全国高校建设纪检监察学科和开展人才培养的热情很高,国内已有46所大学建有ag娱乐
或者研究院并开展了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课程体系、教材体系非常重要。课程如何设置?教材怎么编写?这些问题,都需要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参照和指导。
自主知识体系需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影响力
廉政瞭望·官察室:在构建过程中,基础理论的研究至关重要。您觉得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框架应包含哪些核心内容?
常保国:2023年以来,我曾十余次学术会议讨论中提出自己对构建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内容的浅见。我认为,它应该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即逻辑起点、概念体系、指导思想和系列理论命题。纪检监察学的逻辑起点是“权力与监督”这一核心问题;概念体系则分为两种类型:通用性概念和中国特色概念,中国特色概念又分为理论性、实践性和程序性或操作性三个层次的概念。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权力监督理论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重要思想,马克思的权力监督理论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维度对纪检监察学学科提供理论指导。最后是系列理论命题,即把来自中国纪检监察实践和其它学科的知识成果,通过抽象、归纳、演绎,进一步形成高度关联的理论命题和话语体系,从而构成具有科学逻辑的自主知识体系。
纪检监察学体系从结构上也可分解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及课程教材体系。学科体系是骨架,决定了学科的研究范围与发展方向,目前的四个二级学科是基本共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可以考虑稳妥扩容,如数字纪检监察学二级学科。学术体系体现纪检监察学知识与理论的层级化构造,话语体系是外在表达,其核心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纪检监察学系列理论命题和话语,课程教材体系则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
中国ag娱乐
王希鹏教授从学科发展史视角提出纪检监察学的建制化过程经历了酝酿、探索、发展、成熟四个阶段,当前需重点明确学科逻辑起点与定位,在与相关学科的互动中强化自身特色。西南政法大学谭宗泽、内蒙古大学塔娜、东南大学刘练军、成都理工大学唐清利等学者都提出了有关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方面的卓见。
廉政瞭望·官察室: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涵盖了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如何有效整合这些跨学科知识,构建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
常保国:建设纪检监察学科一定是多学科的融合与交流的新知识体系再造,引入、取舍、整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元素,形成一些共识性的概念和理论命题。纪检监察学科至少是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党史党建学、政治学、法学、公共管理、公安学这六大学科构成其理论资源。这些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经过改造与融合,可以成为纪检监察学科理论的一部分。以公共管理学为例,公共管理学中的风险理论可以应用到纪检监察学中廉政风险的识别、预防与控制机制研究;全周期管理理论可以应用到腐败的事前预防、权力运行的事中控制和违纪违法犯罪行为的事后追惩等理论研究框架中。

常保国与记者交流纪检监察学科建设情况
廉政瞭望·官察室:我国在长期的反腐败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在构建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如何从我国实践中提炼,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系统的知识和理论?
常保国: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强调纪检监察学的本土性,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将党的百年纪检监察实践和中华优秀的传统监察文化作为学科发展创新的重要根基,从而突破西方分权监督模式的单一理论范式,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中彰显中国特色性和理论的丰富性。具体来讲,就是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其一,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历史实践所形成的的理论、方针、政策、创新做法,都能够为我们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鲜活的思想资源和理论素材,如党的自我革命思想、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三不腐”体制机制等中国特色概念和话语。又如“党风”“不正之风”这两个词就是中国反腐败廉政建设中独有的,其他国家不可能讲这些话语。其二,中国两千年成熟的监察制度与与监察文化传统,可以进行现代性的融合转化,成为构建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廉政瞭望·官察室: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反腐合作日益重要。其他国家在反腐败理念、经验和技术等方面,对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有什么影响吗?
常保国:我们需要充分借鉴国际反腐败、廉政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思想文化。2003年10月31日,第58届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了《公约》,这部《公约》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的反腐败国际法律文件,是世界各国反腐败经验的总结,体现了国际社会治理腐败的共同意愿和决心。2003年12月10日,中国政府签署了《公约》,2006年正式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这意味着我们认可了它的核心内容,其中的一些反腐败概念、反腐败原则可以加以借鉴。还有一些长期保持清廉的国家,如新加坡、瑞典等国家的反腐败经验和廉洁文化也深值我们研究和借鉴,整体而言,我们还需拓宽国际视野。
逐步打破瓶颈,探索未来发展
廉政瞭望·官察室: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您认为目前构建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面临的瓶颈是什么?针对这些瓶颈问题,您认为未来该如何解决呢?
常保国:我认为,从我们自身来看,构建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面临三个瓶颈:一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多数不了解纪检监察实际运行过程,仅仅从法条和制度规范中去解读纪检监察工作,这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各种原因,专家学者很难深入纪检监察系统进行体验式研究,一些研究变成了自说自话。二是一些学者仅从自己熟悉的学科专业领域和视角进行研究,缺乏整体性思维。单一学科的思维与纪检监察学整体思维,或者说纪法一体思维,还是存在差异的,跨学科融合研究仍比较薄弱。理论研究需要框架性知识来整合分散的成果,避免碎片化。三是存在基础性研究不足问题。即对纪检监察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体系的界定仍不十分清晰,对理论体系的微观构成,如逻辑起点等具体命题探讨不足,导致相关理论的解释力的局限。
我认为,专家学者最好能在纪检监察机关的协助和指导下,进行挂职学习或开展参与式研究,了解纪检监察体系的实际运行。同时,研究者还要尝试跳出自己专业范围,去开展一些跨学科研究,进行更多的学术交流。
廉政瞭望·官察室: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核心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依据自主知识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反腐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
常保国:纪检监察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在于其政治属性与专业性的高度统一。培养体系需要回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三个核心问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明确了纪检监察学人才培养的政治要求和价值导向。纪检监察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依据纪检监察理论、制度、实践的知识体系设置特色课程,并突出实践性,以适应复杂的实践需求。目前,一些开设纪检监察学专业的高校存在本硕博培养路径尚不完善的问题,亟待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进行衔接和引领。
首先,需要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需求设计差异化培养模式。其次,人才培养需注重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训实习体系三大核心环节设计。其中,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是编写教材的前提,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影响培养质量。本硕博差异很大,教学学时要求也不一样,要分别考虑,整体应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
2013年,中国政法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开始了纪检监察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结合十余年人才培养经历,我认为课程设置和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首先应该加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建设,如纪检监察史、纪检监察理论、党的纪律学、监察法学、廉政学、党内法规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集中承载了中国特色的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内容。其次,建设与纪检监察学直接相关的社会科学基础课程体系,如党的建设理论、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法理学、犯罪学、刑法学、证据科学以及宪法与中国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史等课程,使学生有一个比较宽阔的知识视野。最后,则是实务方面课程建设,如审查调查学、监察证据学、反腐败国际合作等课程。当下高校的实务课程多由教师授课,效果不是很理想,期待有更多的纪检监察部门的专家参与实务课程教学。
廉政瞭望·官察室:随着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对我国纪检监察事业的发展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
常保国:我认为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一旦建立,能够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具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之一,对推进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纪检监察学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拓展国际影响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它能够形成一些共识性的概念和内容丰富的理论命题,从而形成新时代反腐败理论创新;能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更加专业化、体系化;能够推动反腐方面的国际交流,彰显我国反腐败话语体系,从而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反腐败的“中国方案”。
来源:廉政瞭望·官察室